介面底漆不能省:3 大核心功能與完整使用指南

搜尋

為何一定要用底漆?揭秘底漆的 3 大核心功能

介面底漆不能省!揭秘介面底漆的核心功能與分析

介面底漆 Primer 是塗裝工程中「看不見卻至關重要」的基礎,

專業介面底漆能解決新舊牆面差異、汙染滲透與牆體病灶,確保面漆色彩飽滿、持久耐用。

介面底漆 3 大核心功能總覽 Prime Functions

介面底漆核心功能示意
  • 均勻吸收:調整底材牆面密度與吸水性,讓面漆顏色更均勻飽滿。
  • 遮蓋底色:封閉舊牆底色、汙漬,避免淺色面漆透底干擾。
  • 延長壽命:阻隔水氣、鹼性,減少牆面狀況(壁癌、粉化),強化附著力。

一、功能解析:為什麼不能沒有介面底漆?

1. 均勻吸收 — 確保面漆顏色一致

新牆(吸收力強)或舊牆(顏色不均)透過介面底漆讓密度、乾燥速度一致,讓面漆顏色更均勻飽滿。

▸牆面材質差異是主因

新水泥牆或石膏板:毛細孔多,吸水性強 → 油漆容易「被喝掉」,顏色變淡。

舊牆或補土處:吸收率不一,有些地方快乾、有些地方慢乾 → 出現深淺不均。

▸介面底漆的作用機制

底漆中的「樹脂」與「封閉劑」會滲入毛細孔,把牆面吸收率調整到比較一致。

上面漆時,每一個地方的乾燥速度、吸收能力就接近,顏色表現才會平均。

👉 簡單比喻:就像畫畫前先上一層「石膏底布」,不然顏料會被布料吃掉,顏色很難控制。

均勻吸收示意

2. 遮蓋底色 — 讓新色不被舊色干擾

舊牆有深色漆、煙漬、鉛筆畫痕,直接上淺色面漆時會「透出來」,這是因為淺色漆本身的「遮蓋力」有限。

▸介面底漆的作用

介面底漆通常添加了「高遮蓋力的二氧化鈦」和封閉樹脂,能把舊色隔離。面漆塗上去時,就不需要和深色背景「打架」,只要專心呈現自己的色彩。

👉 比喻:底漆就像畫布上的「白底」,先把背景清空,讓後續的色彩能完整呈現。

面向 有使用介面底漆 未使用介面底漆
顏色表現 顏色飽和均勻,不易吃色 基材吸收不均 → 面漆被吸乾,顏色忽深忽淺
遮蓋舊色 深色、污漬、塗鴉不透出 直接上淺色時容易「透底」,甚至要多塗 2~3 遍
表面穩定性 漆膜成形更完整、狀態一致 基材不均 → 局部成膜不良、提早老化
抗鹼抗濕 隔絕鹼性與潮氣,降低壁癌風險 新拌水泥或潮濕牆易起泡、鹼害、白華
裂縫修飾力 可跨越輕微髮絲紋,調整補土吸收率 修補處易穿幫,與舊牆色澤落差明顯
附著力 「黏著中介層」讓面漆抓得更牢 抓不住基材,日後較易剝落或起泡
塗裝壽命 膜厚完整、功能完整性高 乾膜不足且不均 → 容易粉化、退色
整體成本 一次做好省維護,返工率低 看似省料,但後續維修成本更高

二、介面底漆的「問題隔離」與「延長壽命」

介面底漆能「把基底變穩、把問題隔離」,因此既能減少牆面病灶,也能讓整個漆面活得更久。

1. 水氣與鹼性(壁癌/白華、起泡、皂化)

新拌水泥高 pH 值易造成面漆樹脂被「皂化」分解;結構水分上升會將鹽分帶到表面形成白華。

介面底漆特性:

▸ 抗鹼封閉特性:在高 pH 基材上形成穩定中介層,降低鹼害。

▸ 透濕型配方:允許潮濕環境(如北向牆)的水氣逸散,避免濕氣被封死。

2. 微裂縫與批修色差

▸ 乳膠介面底漆:可跨越 <0.3 mm 的髮絲裂紋。

▸ 調整底材密度:針對批土補洞區域,統一調整吸收率,避免「穿幫」。

✅ 3. 延長壽命 — 介面底漆是「條件製造者」

介面底漆把「基面吸收率、表面能、化學環境」先調整到對面漆友善的範圍,讓面漆能以適當的膜厚:

▸ 更強的附著力:降低起泡、剝落機率。

▸ 更穩的成膜:避免被基面過度吸料,防止「乾膜太薄」導致過早失光、粉化。

▸ 更好的耐候與清潔性:具備足夠且均勻的乾膜厚度,抗 UV/耐刷洗接近塗料功能理想狀態。

底漆全系列單張型錄

三、 使用訣竅

1. 常見底漆使用狀況

新建牆面:水泥牆或石膏板,毛細孔吸收率高,必須先依據不同底材材質封底。

重新粉刷:舊漆剝落或顏色過深,清除欲剝落的舊漆很重要,底漆才能有效抓附+遮色。

特殊材質:金屬、玻璃等表面,可以使用 特殊介面底漆 STIX Primer 提升附著力。

潮濕問題:介面底漆具有防霉抗菌配方,可輔助抑制發霉。

2. 介面底漆的使用訣竅

▸ 選對底漆:水泥牆面、矽酸鈣板、木頭、金屬、磁磚、玻璃,針對不同底材有不同配方。

▸ 確保基底乾淨:施工前徹底清潔牆面,避免灰塵、油漬影響附著。

▸ 乾燥時間:底漆上完後需等完全乾燥再塗面漆。一般約 1–2 小時;雨天/潮溼時更久。

▸ 不可省略:省略底漆易導致顏色暗沉、不均,後續重刷成本更高。

底漆不是多此一舉,而是決定塗裝品質與壽命的關鍵。

施作工序示意
Go top
Install Google Tag Manager Copy the code below and paste it onto every page of your website. 1. Paste this code as high in the of the page as possible: 2. Paste this code immediately after the opening tag: